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Game center

导航
中科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大潜 (1937.11— )生于江苏南通。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该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执行委员。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对一般形式的二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自由边界问题和间断解的系统研究,以及对非线性波动方程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及生命跨度的完整结果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电阻率测井建立了统一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并成功地在国内10多个油田推广使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洪家兴 (1942.11— )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吴县。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应用方面研究。关于二维黎曼流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经典问题的研究,首次得到了单连通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所得条件接近最佳,对丘成桐教授所提出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作了重要的推进关于蜕型面为特征的多元混合型方程(包括高阶)的研究,获得了相当一般的边值问题的正则性和适定性,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一般的理论。
 
陈恕行 (1941.6— )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的数学理论研究。研究三维尖前缘机翼和尖头锥体的超音速绕流问题的数学理论,首次给出了含附体激波解的局部存在性与稳定性的严格数学论证,在解决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验与计算结果提供了严密的数学基础。首次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证明了激波反射中频繁出现的Mach结构的局部稳定性。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有很高知名度的JAMS等国际数学杂志上。曾独立获得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第四获奖人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2010年于印度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10)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

 

李骏 (1961.3.30-)198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1998年为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2019年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教授。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基础数学的代数几何方向研究。早年专注于代数曲面上的向量丛模空间研究,在模空间的紧致化、可约性、及一般型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5年后从事Gromov-Witten (GW) 不变量的代数几何研究,与合作者建立了GW-不变量的代数构造;建立了不变量的退化公式;证明了一大类K3曲面有无限条有理曲线等重要工作。曾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1994)上作45分钟报告。2001年获晨兴数学奖金奖。   


沈维孝 (1975.5.4— ) 199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2015年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数学中心动力系统科研团队带头人,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批相辉学者。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动力系统的研究,与合作者彻底解决实Fatou猜想,还对一维实和复动力系统的吸引子和统计性质以及Weierstrass函数图像的维数问题作了深入研究。2009年以历届最年轻获奖者的身份获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2014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邀请报告,2021年获科学探索奖,2023年获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已故院士

陈建功 (1893.9.8—1971.4.11)浙江绍兴人。191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翌年毕业于东京物理学校。1923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1929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杭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
 
苏步青 (1902.9.23—2003.3.17)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数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计算几何学研究,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早期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其后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86年获第三机械工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谷超豪 (1926.5.15— 2012.6.24)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获上海市首届科技功臣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胡和生 (1928.6—2024.2.2 )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京。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初毕业于大夏大学数理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发展和改进了几位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给出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在关于规范场强场能否决定规范势的研究中取得深入成果,在对具质量规范场的解的研究中第一个得到经典场论中不连续的显式事例。在研究规范场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中,都取得难度大、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线汇理论、Toda方程和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2002年应邀为世界数学家大会诺特讲座演讲人。


Copyright © |2012 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沪ICP备042465